先開始行動的自律養成術:神經科學 × 行為設計 × MBTI 的輕盈高效生活 免費NOTION模板下載

寫給你——那個常常對自己說:「我真的該更自律一點」的你。

你可能想:我要開始存錢、早睡、運動、讀書、不再拖延。但心裡卻默默補上一句:「可是我就是沒辦法。」

我懂,因為我也這樣過。

朋友常問我:「你怎麼這麼自律?」

我都會笑出來,因為我是 INFJ,懶惰根本是我本體,情緒波動、想太多、習慣拖延,這些我都中了。但在別人眼裡,我卻像個自律達人。

後來我才發現,問題不在「我夠不夠自律」,而在於我會不會「設計一個讓我不容易失敗的系統」。

我喜歡的事情,自然做得起來。不喜歡的事,我學會提早放掉,不浪費意志力。「自律」,只是我為了讓自己可以花更多時間在喜歡的事情上,所下的一點小功夫。

所以這篇文章不是雞湯,不是什麼「只要你堅持就會成功」那套。而是:

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做不到,那就試試這些用科學、心理學、行為設計整理出來的具體方法,讓自律不靠撐,而是變得自然。

我把內容分成幾個實用又有感的模組:

  • 自律不是意志力,是幫大腦減少摩擦(神經科學)
  • 觸發 → 行動 → 獎賞 → 改善:自律的行為迴圈(行為設計)
  • 根據你的 MBTI 個性選對方法(人格適配)
  • 拯救注意力的手機成癮對策(數位環境設計)
  • 七天自律訓練菜單(立即見效,溫和上手)

還有一些更生活的內容:

  • 怎麼拒絕那些會拖慢你的人事物?
  • 自律失敗怎麼辦?(失敗分析比成功故事更真實)
  • 做不到完美沒關係,先做到「開始」就好。

這篇,寫給想要前進、但也常常懷疑自己可以走多遠的你。

我們都不是天生自律,但我們都可以學會設計自己的節奏,過出更靠近理想一點的生活。

一、自律不是意志力,是幫大腦減少摩擦(神經科學)

大腦劫持(Hijack)怎麼發生?

當手機通知亮起、零食在眼前,邊緣系統比前額葉更快做決定:「我現在就要」、「我要全部」。

這就是被即時獎賞牽走。不自律不是你的問題,而是你用錯系統了。只要改變提示與回饋,讓就可以理性拿回方向盤。

👉 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 是大腦中掌管情緒、動機、慾望與記憶的區域,包含以下幾個重要部位:

  • 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):處理快感與獎賞預期,釋放多巴胺,強化「想再來一次」的慾望。
  • 杏仁核(Amygdala):情緒的警報器,特別對恐懼與焦慮反應迅速,是拖延背後的心理壓力來源。
  • 海馬迴(Hippocampus):記憶總管,協助將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,也幫助建立習慣化的行為模式。

延遲滿足不是禁慾,而是換位思考

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硬生生壓抑慾望,而是「輕踩煞車」,讓生活減速,給理性一點時間介入。

把「現在的小舒服」換成「稍後的大回報」。

  • 想像達成目標後的成就感,是一種深層的心理獎賞。
  • 讓這個未來的快感變得具體,可以透過回報前置可視化:
    • 進度條
    • 打卡牆
    • 儲蓄數字

這些方式能讓大腦「提早看到成果」,自然降低「現在就放棄」的阻力。

延伸閱讀:

意志力像手機電量,有峰值也有低潮

意志力並不是無限的資源,它更像你的手機電量:

  • 早上是滿格,適合進行需要高度專注的任務。
  • 傍晚電量見底,適合安排日常例行或低強度工作。

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自律計畫表:

  • 把高消耗任務放在精神高峰(例如早上 8–11 點)。
  • 把低消耗任務(如整理文件、回覆信件)放在能量低谷(如下午或晚上)。
  • 不要剝奪睡眠來換進度,反而會導致第二天的整個崩盤。

選擇溫和而持久的自律養成方式,才能長期有效。

自律 vs 注意力:兩種不同但互補的能力

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:『「自律」和「注意力」一樣嗎?』雖然它們經常一起被討論,特別是在提升生產力、克服拖延時,但其實這兩者有明確的區別。

自律 vs 注意力:簡單對比表

項目自律(Discipline)注意力(Attention)
定義做「該做但不想做」的事的能力將心智集中在某一事物的能力
核心作用抗拒誘惑、堅持目標過濾雜訊、專心當下
主導腦區前額葉皮質(決策與自我控制)前額葉 + 頂葉(注意與感知調控)
挑戰場景想耍廢但必須做正事(例如:寫報告)做一件事卻被手機通知打斷
訓練方式習慣養成、延遲滿足、誘惑綁定法番茄鐘、冥想練習、排除干擾物
常見誤解被當作意志力「撐」被誤以為「只要喜歡就能專心」

換個角度看:

  • 自律像是安排每天去健身房的能力。
  • 注意力像是你進到健身房後,有沒有全神貫注在訓練。

所以你可以思考看看:你是不自律?還是不專注?還是兩者都需要練?

✅ 有注意力但沒自律

你可以很專心滑一小時的 IG,但就是沒打開作業檔案。

→ 缺的是「啟動」與「堅持」=自律問題。

✅ 有自律但沒注意力

你逼自己坐在電腦前兩小時寫報告,但不斷切換視窗、查不相關的東西。

→ 缺的是「當下聚焦能力」=注意力問題。

二、行為設計行為迴圈|觸發 → 行動 → 獎賞 → 改善

行動:不是等有動力,而是讓行動本身成為動力

很多人以為:「我現在沒有動力,所以我還不能開始。」但真正能讓你改變的,其實是那個微小的開始本身。不是等有感覺才行動,而是行動讓感覺慢慢跟上。

你不需要完美的起跑線,只需要先跨出去一步,然後讓這一點點動能,帶你繼續往前。

幾個我自己常用的策略:

  • 把過程當目標:不是「我要瘦 5 公斤」,而是「我今天完成一餐健康的晚餐」。
  • 設一個底線口令:「再不開始就拉倒」——溫柔地提醒自己:可以不完美,但不能一直卡住。
  • 練習拒絕的勇氣:對那些干擾你目標的邀約,學著說「我不能」,而不是「我看看」——因為你在守護你的成長。
  • 公開承諾(Public Commitment):把目標寫下來、說出來、打卡記錄,不是為了逼迫自己,而是建立一種「我對自己說話要負責」的默契。
成長不是輕鬆的,但它會讓你變得穩定而自由。當你行動,世界才會慢慢為你讓路。

接下來,介紹這個好用又實際的自律行為迴圈:

1️⃣ 觸發(Trigger)

  • 如果-那麼句型:如果是晚上九點,那麼我就打開 Notion,檢查明天要做的三件事。
  • 環境設計:移除誘惑物(把零食移開、手機放抽屜),簡化任務空間(書桌上只留當日該做的事情)。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,其實是最省力的自律方法
  • 工具推薦:我用小米手環設定自動提醒,一響就動,不給自己找藉口。

2️⃣ 行動(Action)

  • 最小可行步驟(MVP):不要想「寫完報告」,先做「打開檔案+寫 50 字」。啟動比完美更重要。
  • 時間盒練習:我用番茄鐘:25 分鐘寫作、5 分鐘伸展,專注時間像一個小實驗箱,壓力更小也更容易開始。

3️⃣ 獎賞(Reward)

  • 即時小獎賞:完成一個番茄鐘後,泡杯喜歡的茶、站起來動一動、看窗外發呆兩分鐘。
  • 堆疊式獎賞:累積 4 個番茄鐘,換一次更大的放鬆時光,比如一場散步、泡澡、或一集影集。這是在幫大腦建立「延遲滿足」的迴路。

4️⃣ 改善(Reflect & Adjust)

  • 日結式反思:今天什麼觸發有效?哪裡卡住?紀錄一下,讓明天可以微調。
  • 設計明確目標:不是「這週要進步」,而是「這週完成 3 次 25 分鐘專注練習」。可量化才有改進空間。

我自己的實作方式長這樣:

每天前一晚,我會規劃好隔天的時間表。早上幾點寫作、下午幾點運動,行程一到就行動,讓自己不用再花力氣做選擇。

我習慣番茄鐘工作流:24 分鐘專注、6 分鐘伸展,每個番茄鐘都是一場小勝利。休息時我會簡單做伸展操,保護長時間打字的肩頸與手腕。

每週六是我的自由日:不排行程、不忌口,回到像小孩一樣自由的狀態,這樣我才有力氣迎接下週的節奏。

而我每年都會回顧並重寫幾篇重要的文章,像是一場寫給自己的對話。

有時候:

所謂成長,有時候不是你變得更強,而是你重新理解了當時的自己。

這,就是我理理的自律。你可以試試看,從今天一個番茄鐘、一個觸發、一個公開承諾開始,慢慢打出屬於你自己的節奏。

延伸閱讀:

三. 自律診斷測驗|先知道你卡在哪

線上「自律/自制力」測驗:

  • 基於 Tangney 等學者的 Self‑Control Scale,評估自制力在多個領域的表現,如抗衝動、專注、堅持力等。
  • 問題約 30 多題,完成後有簡要分析結果與建議,適合初步檢視你的自制能力。

連結

247f1617-f1c6-80ec-ad1f-d3811141fc57.png

四、根據你的 MBTI 個性選對方法(人格適配)

如果你有做過 MBTI ,你也可以嘗試看看你是適合哪一種方法。

以四大氣質(NT 理性、NF 理想、SJ 守序、SP 實作)推薦方案。依你的偏好混用即可。
MBTI 氣質常見自律盲點自律方法/專注技巧推薦時間管理工具
NT 理性(INTJ/ENTJ/INTP/ENTP)過度規劃,行動延遲設「最小可行步驟」,用 25 分鐘原型驗證Notion To Do List + 番茄鐘
NF 理想(INFJ/ENFJ/INFP/ENFP)動機波動大價值連結:任務→影響誰;寫每日「為何卡片」反省日記+Notion To Do List 或是習慣追蹤器
SJ 守序(ISTJ/ESTJ/ISFJ/ESFJ)過度責任感,容易疲乏能量管理表分配高低耗任務;建立週回顧能量記錄表 + Notion To Do List 或是習慣追蹤器
SP 實作(ISTP/ESTP/ISFP/ESFP)容易分心,需要變化任務遊戲化:計分、闖關;多樣場景切換Trello 看板;短任務清單
小提示:無論哪型,目標管理也是一種能量管理,努力不讓自己的能量耗盡,是最高目標。

五、拯救注意力的手機成癮對策(數位環境設計)
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明明只是想查個資料,結果一打開手機,不小心就滑了半小時 IG 或看了三支貓貓影片。

說到底,其實我們不是「手機成癮」,而是「社群獎賞機制成癮」。

研究指出,長期使用社群媒體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,讓你一滑再滑。邊緣系統會比理智的大腦皮質更快搶先做決定,這不是你不夠自律,而是它們的設計真的太聰明,太懂你。

所以我們不是靠意志力,而是「用設計對抗設計」。下面是我自己的幾個實用數位對策:

數位環境改造術

  • 社群 App 隱形術:把 IG、YouTube 等社群軟體放進第二頁資料夾裡,最好還加密碼。點開困難=使用意願降低。
  • 全面關閉通知:我幾乎不開通知,連我媽都知道直接留言比較快,因為我不太會即時看到訊息。留點距離,也讓生活多一點寧靜。
  • 視線隔離法:專注時把手機放抽屜,眼不見心不煩,讓自己進入「無干擾區」。

專注練習:學 25 休 5,是生產力最高的節奏

與其強逼自己連續學習兩小時,不如試試這種更「有節奏」的方式:

  • 25 分鐘學習 + 5 分鐘休息:被稱為番茄鐘法,是維持專注最穩定的節奏。
  • 休息時做快樂的事:聽音樂、和朋友說話、看一支小影片。這是給大腦的「你表現不錯」的獎賞。

📌 引用自 YouTube 推薦影片: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。影片指出,這種方式可以讓 6 小時的學習,真正維持近 5.5 小時的高效產出。

以前我上班時,常常一半時間都在裝忙,真正能專注的時間非常有限。但現在我知道,每天只要有幾個高效的番茄鐘,進度就會明顯加快。

所以我個人使用時,會加入小小的放鬆儀式:

  • 午睡 20 分鐘 reset 大腦,不超過 30 分鐘避免睡過頭。
  • 休息時閉眼+伸展,讓神經系統真正「休息」。

我明白眼睛和肩膀,是我工作的主要工具,所以我會像貓一樣呵護它們。 🐱

用儀式感提升專注力

除了環境設計,更重要的是「進入狀態」的儀式感:

  • 情境鎖定:固定一個位置專門學習,或開啟一盞專屬燈。燈一亮=大腦進入任務狀態。
  • 睡眠專區法則:床只拿來睡覺,不在床上滑手機、追劇,讓大腦知道「這裡就是要放空」。

社交承諾 × 外部動力

  • 和朋友共學,分享每日進度、互相提醒與鼓勵。
  • 將目標寫下來,貼在鏡子上、冰箱上,讓它時時出現在視線裡。
  • 公開承諾目標(如限動打卡、日更日記),讓「自律變成一場有人看的旅程」。

推薦閱讀:《專注力協定》提到「預先承諾」的力量。你可以:

  • 找一位 Accountability partner
  • 把學習目標公開寫在 Notion
  • 設定定時提醒你檢查自己的行動

延伸閱讀:

六、用 Notion 做能量管理表

時間不能管,只能留。

說穿了,自律的人並不是很會管理時間,而是比別人更懂得做「能量管理」。

當別人都在內耗能量的時候,自律的人將人生當做一場自我升級的遊戲來玩,要組隊、想單幹都看自己的選擇。

能量管理是指:有效分配和利用個人能量,以達到目標和維持身心健康。它涵蓋了身體、情緒、心智和精神四個面向,並著重於如何提升能量水平、減少消耗、以及在能量低落時進行恢復。

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能量管理方法,我們用 Notion 做成一個每天都可以檢討的清單。

1. 提升能量:

  • 充足睡眠: 良好的睡眠是恢復精力的關鍵,確保每晚有足夠的睡眠時間。
  • 健康飲食: 均衡飲食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,避免過多加工食品和精緻糖。
  • 規律運動: 適度運動可以提升能量水平、改善心情,並增強體能。
  • 戶外活動: 曬太陽、接觸大自然,有助於補充能量和提升情緒。
  • 冥想和放鬆: 冥想、深呼吸等技巧有助於降低壓力、提升專注力,並增強內在能量。
  • 建立支持系統: 與家人、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關係,獲得情感支持和鼓勵。
  • 尋找熱愛的事物: 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,有助於提升能量和幸福感。
  • 設定目標和規劃: 設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,有助於提升生活方向感和動力。

2. 減少能量消耗:

  • 管理時間: 學習有效利用時間,避免浪費在不必要的活動上。
  • 減少負面思考: 培養積極的心態,減少負面情緒和想法的干擾。
  • 遠離負能量的人: 盡量避免與消極、抱怨的人接觸,以保護自己的能量。
  • 學習說不: 避免過度承諾,學會拒絕不必要的請求,保護自己的能量。
  • 設定界線: 在工作和生活中設定明確的界線,避免能量過度消耗。

3. 在能量低落時恢復:

  • 休息: 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,讓身體和心靈得到放鬆和恢復。
  • 尋求幫助: 如果能量持續低落,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,例如心理諮商或治療。
  • 自我照顧: 關注自己的身體、心理和情感需求,適時給予關懷和支持。
  • 回顧和調整: 分析能量低落的原因,並調整生活方式和習慣。

讓我們嘗試打造一個能量管 + To do List 的管理表

情境決策卡(Decision Cards)

用在容易分心的「關鍵分叉」。卡上寫清楚:如果,立刻做。例:如果工作被打斷,立刻把打斷原因寫在便條,回到清單第一項。例:如果想滑社群,先做 10 個深蹲+喝水,再決定。例:如果超時未完成,立刻把任務切半,進第二個 15 分鐘盒子。

這有點像是原子習慣的在習慣的後面加上一個習慣,用來覺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,其實是不錯方法。

249f1617-f1c6-80cd-a345-f6c1a19ae5bf.png

能量管理表(Energy Map)

把每天任務放到對應能量區。這是更科學的能量管理的方法。
時段(自定義,每個人不同)能量(自定義,每個人不同)任務類型例子
08:00–10:30深度思考報告大綱、論文撰寫
10:30–12:00分析整理數據清理、回覆重要信件
14:00–16:00例行維持行政、檔案整理
20:00–21:00回升創意輸出讀書筆記、側寫草稿

總體而言,能量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,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,並在生活中保持充沛的活力和健康。

七、怎麼拒絕那些會拖慢你的人事物?

有時候,說「不」是為了更好地對重要的事說「是」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害怕拒絕,是怕傷害感情、怕錯過機會。但一次次勉強自己答應,換來的可能是精力透支、無法專注,甚至對真正重要的事力不從心。

我以前就是那種「不好意思拒絕」的人,結果行程排得滿滿,卻完全沒空照顧自己。直到後來我才懂:「拒絕,不一定是壞事。」

Naval Ravikant 在《納瓦爾寶典》中說過:

You should be too busy to ‘do coffee,’ while still keeping an uncluttered calendar.

他的秘訣是:行程表看起來幾乎是空的,但實際上永遠在做高影響力的事。要做到這點,唯一的方法,就是無情地拒掉那些低價值會議和邀約。

為什麼要練習拒絕?

  • 保護專注力: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,分給瑣事,就沒有餘力做長遠的事。
  • 避免燃燒殆盡:過度答應別人,會讓自己一直處於透支狀態。
  • 讓自己更清楚優先順序:當你懂得拒絕,你也會更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
怎麼優雅地說「不」?

  • 明確且簡短:直接說「不好意思,我這段時間要專注在 XX 上,可能沒辦法參加。」
  • 提供替代方案:不能見面,可以改成線上交流,或推遲到更合適的時間。
  • 用日程表當擋箭牌:告訴對方你的日程已經排滿,是客觀的理由,減少尷尬。

拒絕不是冷漠,而是自我尊重。

拒絕別人,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照顧。當你把時間還給自己,你就有更多空間去完成真正重要的目標,也能更好地陪伴那些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。

八、失敗案例解析|不是你不夠好,是方法欠調整

案例 A:過度目標,三天就崩

剛開始用子彈筆記時,我興奮地把腦中的待辦事項全寫下來,結果筆記一頁頁塞滿,讓我以為自己每天都應該完成這麼多事。

但實際操作後發現,多數項目只是一延再延。到了一個月後,那些「想做但沒做」的清單變成了壓力源,我乾脆一次全部刪掉。

我忽略了時間的有限性。效率技巧固然重要,但簡化生活才是長久策略。於是我改成每天只完成三件事,這迫使我重新審視優先順序,也學會果斷放棄那些不值得投入的任務。

在我的文章《 2025 時間管理四個減法技巧 讓你過得更有意義:Notion 免費模版下載 》中提過:

時間管理不在於「如何做更多事」,而是「要做對的事」。

案例 B:只靠意志力

剛創業時,我嘗試過 多段睡眠 + 高專注工作法,靈感來自 WordPress 共同創辦人 Matt Mullenweg,他曾實驗過極端的 Uberman 睡眠法:每天睡 6 次,每次約 40 分鐘,每兩個半小時小睡一次。

剛開始很痛苦,但一旦適應後效率驚人。不過,Matt 也坦言這種模式極難長期維持。

我自己撐了約兩個月,只要漏睡一次就會「整個崩盤」。最後只能靠意志力硬撐,但很快就筋疲力盡。

結論是:這種方法或許能應付短期衝刺(例如考試週),但絕不是可持續的自律方法。長期穩定,還是得靠環境設計與節奏管理,而不是單純消耗意志力。

九、做不到完美沒關係,先做到「開始」就好

2023 年,我決定來花蓮短居三個月,結果愛上了這裡的生活,不知不覺中延長了一年。後來因為一次意外骨折,我在花蓮又多待了一段時間,動過手術應該算得上半個花蓮人。

這一連串的事件,每一次都讓我更加珍惜生命的不可預測,同時也感慨於我們對生活掌控的有限。身為一名數位遊牧,我在不同的城市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的平衡,享受自由,卻也時常被生命的偶發事件提醒,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。

2025 年升級成「雜質」的我,不斷告訴自己,生命其實很短暫,許多事情先「開始」才有可能完美。

我還是不覺得自己是個「自律」的人,我只是對於生命感到好奇、對世界真理有探索慾、對創作有熱情的人而已。

心得 & 總結

自律不是把今天當成考試,而是替明天的自己鋪好路

先從一張自律能量表、一個最小可行步驟開始。把手機放遠一點,把目標拉近一點。

當你能溫柔而堅定地克服拖延、練習延遲滿足、照顧能量節律,你會發現:自律其實是一種體貼,是讓生活輕一點、亮一點的習慣養成

免費模板下載: 2025_Notion 能量管理模板

Read more

幣漲無疑《Number Go Up》在說什麼:敘事、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

幣漲無疑《Number Go Up》在說什麼:敘事、風險與人性的一本清醒書

市場會騙人,人性更會。 敘事能抬價,但風險只會累積。 做好退場計畫,比預測價格更實用。 「別把幸運當實力,也別拿善意當免死金牌。」 本傑明・葛拉漢:「投資在短期是一部投票機,在長期是一部稱重機。」 把票投給敘事沒關係,但別忘了最重要的「風險」。 為什麼大家相信「幣漲無疑」? 一般人會說沒有「必漲資產」。在華人世界,很多人信房地產;有些國家偏愛黃金;而幣圈信徒更偏向比特幣。作者指出,比特幣信徒極為死忠,幾乎任何新聞都能被詮釋為利多,形成強大的買盤與敘事支撐。泡沫可以比你想像更久,反人性操作會把做空者擠爆,所以他選擇不做空比特幣。 敘事是一種身份與群體歸屬。當我們在短時間內推測未來走勢,就很容易「自我強化偏誤」:只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,忽略不利訊號。於是「幣漲無疑」像口號一樣被喊大聲,直到現實來敲門。 不過,2000 的網路泡沫與 2008 的金融海嘯都沒有讓世界毀滅,反而帶來生態的重整與成長。 這本書適合兩種人閱讀: 1. 已在幣圈打滾已久的人:你看過事件本身,

By Oscar Chuang

WooCommerce 教學指南:基本設定簡介

完成安裝、物流金流設定後,還有一些設計我們可以看一下。 在 WooCommerce 中,設置功能非常重要,它能幫助你設定你的網店的所有基本和進階設定。 在管理頁面中,你可以看到左側欄目有一個名為「設定」的選項,這裡包含了關於商店的很多設定部分。 一開始可能會有點複雜,但不用擔心。因為設定都可以修改,那我們就一步一步地完成它吧。 以下是一些 WooCommerce 設定中的主要部分: 1. 一般設定: * 設置商店的基本資訊,比如商店地址、銷售地區、貨幣等。 2. 產品設定: * 管理產品頁面,包括產品的尺寸單位、評論設定以及庫存管理。 3. 運送方式: * 設定運送地區和費用的選項,可以根據不同地區設定不同的運費方案。 4. 付款: * 管理可供客戶選擇的付款方式,像是信用卡、銀行轉帳、第三方支付平台等。 5. 帳號及隱私權: * 設定客戶帳號的註冊和登入方式,以及管理客戶的隱私設定。 6. 電子郵件: * 在這裡你可以設定系統發送給客戶的各類通知,比如訂單確認、發票等。

By Oscar Chuang

想讓你的產品快速曝光嗎?如何在 WooCommerce 添加新產品

想知道如何快速上架新產品嗎?了解如何輕鬆添加新產品到你的 WooCommerce 商店,讓你的客戶更加便捷地找到心儀的商品! 配置正確的產品類別和標籤,能有效增強顧客的購物體驗和提高銷售量,這可是每個電商商家必備的技能! 如何添加新產品 Step1. 點擊「新增」 進入後台,找到 WooCommerce 選擇商品,點擊「新增」選項。 Step2. 商品設定 以我的客戶的商品為例,我們可以設定: * 商品標題 * 商品說明 * 商品圖片 * 商品圖庫 * 商品資料 * 商品簡短說明 這些設定都對應我們前端網頁的內容。 商品資料可以選擇: 1. 簡單商品 * 用途:這是最基本的商品類型。適用於沒有任何變種、額外選項或是需要特殊配置的單一產品。例如,一本書或一件無需選擇大小或顏色的T恤。 * 特點:設置簡單,只需填寫基本信息如價格、庫存等。 1. 組合商品 * 用途:用於銷售由多個已有商品組合而成的套裝產品。這適合那些想要以套裝形式出售多個產品以提供更好的價值的商家。 * 特點:顧客可以購買包含多個單獨商品的組合包,

By Oscar Chuang

2025 台灣人最適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:MAX 使用指南

如何註冊 Max 交易所:享 20% 手續費優惠 用我的推薦碼:dfe4b014 註冊,立享 20% 手續費折扣! 掃描下方 QR Code,也能快速加入👇 Step1.建立帳號 請選擇「個人戶」並輸入可以收發 Email 的電子郵件地址。 設定你的密碼和打勾「我已滿 20 歲」,記得看看 使用條款和服務條款。 Step2. 啟用帳號: EMail 驗證 Step3. Lv1 的帳號驗證 請依續完成: * 手機號碼 * 基本資料驗證 * 台灣國籍或是 ARC 身分驗證 Step4. 進階認證:Lv2 的帳號驗證 請依續完成: * 台灣手機號碼 * 銀行帳號驗證 完成

By Oscar Chuang